新时代的主旋律——登海之歌_甘玉23玉米杂交种_欧宝娱乐手机版app官方网站下载

甘玉23玉米杂交种

欧宝娱乐手机版app下载

新时代的主旋律——登海之歌

发布日期:2023-11-23 01:41:38来源:甘玉23玉米杂交种点击量:1]

  编者按:李登海在世界玉米育种及高产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世界玉米目前有两个高产纪录:一是美国人保持的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另一个就是李登海保持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1989年李登海创造出了亩产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16年后的2005年,他用“登海超试一号”再次创造出每亩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摘取了绿色玉米王国皇冠上的钻石,为中国赢得了光荣。他培育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李登海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的新时代,李登海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农民科学家的传奇。

  小时候,李登海经历过1959、1960、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他吃过野菜、树叶和玉米芯子。他知道挨饿的滋味,幼时的李登海就有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让母亲和乡亲们都吃饱饭。随年纪的增长,李登海的这个愿望变成了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贡献。

  1970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被选进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听党的话,改变家乡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是李登海搞玉米栽培和育种的起点。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登海从一个资料上看到美国有个叫华莱士的人创建的先锋公司,玉米亩产达到两千五百斤,而我们的祖国当时玉米的产量才三、四百斤,这样的差距太悬殊了。看到这一个资料后,对李登海的刺激很大。他想:“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他华莱士是个农民,我李登海也是个农民,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缺鼻子少眼睛,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办到。”李登海暗暗发誓,要育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种子,要和外国人比比高低,要干到世界水平。

  在家乡贫瘠的黄土地上,李登海迈开了自己玉米高产栽培和育种事业的第一步。李登海顶着种种阻力,淘汰了当时后邓村种的“ 二马牙”、“小粒红”等祖辈流传的农家品种,第一次精心试种了 1.2 亩地烟三10 号玉米杂交种。第一年,玉米亩产达到1024 斤;第二年李登海又创造出了夏播玉米亩产 1204斤的全县高产纪录。全县为之震动。

  从1972年开始至1979年,先后用了 100多个在全国能够征集到的、最好的玉米品种,先后种植了 140多块 1.1 亩以上的夏玉米高产地块,但没有一个品种能够超过七百公斤。在经过了历时8 年的玉米高产攻关实践和分析之后,李登海发现根本原因就是所用的品种均为叶片平展重叠遮光、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植株细弱易空杆、易倒伏的平展型玉米品种。这启示了李登海,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就一定要解决空杆和倒伏这两个主要矛盾,改变单株玉米占有空间过大的缺点,增加种植密度,因此就需要培育出一种株型紧凑、适宜密植、有更多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高产抗倒良种。

  只有育出高产品种,才能创出高产。因此李登海下决心搞玉米育种,1974 年,李登海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得到了教授玉米遗传育种的刘恩训老师和教授玉米栽培的刘少棣老师的重点培养,李登海也系统地掌握了玉米育种和栽培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方法。毕业的时候,刘恩训老师送给李登海 20 粒国外杂交种,他如获至宝,回家后一头扎进黄土地,开始了新的一轮育种实验。

  在中国北方,对农业育种来说,一年只能繁育一代,选一个玉米自交系需要七代到八代的时间,才能让这个品种稳定下来,时间对于李登海太金贵了。这时李登海想到了到海南岛加代育种,得到了县委书记的支持,农业局长为李登海特批了每月20 元的生活费。李登海于1978年10月29日带队到海南岛进行育种。

  在海南陵水县荔枝沟落笔洞,李登海把带来的育种材料一粒一粒仔细地播进地里,浇水、除草、灭虫,起早贪黑。为防黎族老乡的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他就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砍树枝的时候,一不小心,盘踞在树上的毒蚂蚁就会落到头上、脖子里,痛痒难忍。每当扛起一捆湿木从岭上往下走压得腿都颤颤,汗水浸透了衣衫,又热又苦又累,热带树林的荆棘扯破了衣服、裤子,身上挂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说:“那时候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披荆斩棘,什么叫艰难困苦。”

  给玉米杂交一定要进行人工授粉,必须在最热的季节进行,而且越是天最热的时候越要在地里工作,在玉米地里钻上一趟,不仅全身会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而且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一般人都会中暑。玉米快收获时怕丢失,整宿伴着星星守在地里。地里有“竹叶青”、“银环蛇”等毒蛇特别多。夜半睡在田埂上,两条麻袋,头上套一条,腿上套一条。

  从1978年冬天第一次到海南岛一直到现在,李登海已连续在海南岛玉米育种基地度过了 32个春节,因为有了海南育种,李登海才能象夸父一样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节约了育种时间,提高了成功的机率。李登海的育种代数现在已到了 97代。

  1978年,李登海发现编号“107”株系叶片上冲、株型理想,用“107”做母本,“ 黄早4”做父本,首次在海南收获 7.2 斤珍贵的杂交种子,1979年直接纳入攻关试验种植,亩产达到776.6公斤,首次突破了夏玉米单产 750 公斤大关,震动了整个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这就是后来种植了大半个中国的、年最大种植培养面积达2000多万亩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后来荣获了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

  紧凑型玉米,是一种特殊的高光效株型结构,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其叶向值、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紧凑型玉米区别于平展型玉米的最大优点是个体发育状况的改善,为了充分证明这一点,李登海又进行了玉米的改型试验,将紧凑型杂交种和紧凑型自交系等品种的叶片用线拉改为平展型,又将平展型的品种的叶片改为紧凑型,结果表现紧凑型改为平展型的减产 20% ,平展型改为紧凑型的则增产 21% ,通过改型试验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

  李登海在继承我国玉米育种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你自己的高产试验的实践提出了“紧凑型+杂种优势”的育种理论。李登海认为紧凑型是增加单位群体光合面积的基础,是充分的利用光热资源的根本,“用紧凑型组装成较大的群体光合面积+杂种优势”就可获得高产。就在这样,李登海确立了以紧凑型替代平展型的玉米育种方向,并率先将紧凑型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相结合,在我国走出了一条紧凑型玉米育种和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的玉米高产道路。

  1983年,李登海提出了选育亩产 1000公斤的高产品种的目标,即选用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遗传传递力较强,根系发达,茎杆坚韧,抗病、籽粒大、粒重高的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组配成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

  李登海从全国征集优良杂交种和自交系,每年都要套袋自交和杂交十几万份材料,从数万份材料中选出7-8个比较好的材料或组合,经过多年的育种与培创玉米高产田的研究,李登海终于选育出了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遗传传递力强、株型紧凑、高配合力的“478”自交系,育成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掖单12号、掖单13号。1989 年,经过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组验证,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新品种创造了亩产 1096.2公斤的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并首次开创了我国夏玉米亩产超吨粮和一年同地两作总产 1581.29公斤(其中小麦亩产 485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亩产过吨半粮的目标。

  李登海将紧凑型玉米育种与栽培技术探讨研究融为一体。连续不间断的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组装了玉米高产综合技术。提出了以“以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为核心、以播种为基础、以密度为保障、以肥水调控为重点”的技术路线,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创新的夏玉米高产栽培模式被我国玉米主产区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

  1990年农业部在莱州市召开了全国玉米生产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八五”期间加快紧凑型玉米繁育推广速度,力争1995年之前,紧凑型玉米面积新增一亿亩,以每亩增产 100 公斤算,可增产玉米100亿公斤。“紧凑型玉米”从研究问世之日,到得到全国领导和专家教授的认可,整整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为了实现我国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的跨越,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李登海又开始了超级玉米的攻关研究,并于2005年利用“登海超试一号”创造出每亩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夏玉米育种、栽培方面的世界领头羊,将高产玉米育种定格到“超级玉米”的新时代。“登海”系列超级玉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产能;二是具有比较强的抗逆性和高抗倒伏能力,它的双亲都具有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来制约高度;三是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产量越高增产潜力越大。

  2007年,科技部“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超级玉米项目,由李登海负责主持这一重点专项,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一同承担。农业部孙政才部长于2008年1月19日和9月27日,分别到登海种业南繁基地和莱州试验场视察了超级玉米南繁和高产创建情况。

  从1978年到现在,李登海先后育成的高产抗病抗倒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56个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审定,获得45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通过审定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居国内首位,是我国拥有审定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最多的农业育种家。育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多亩,为国家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先后选育出502、515、52106、478、DH4866等40多个紧凑型玉米自交系,丰富了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其中478玉米自交系整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应用面积最大的玉米自交系,被众多科研单位应用并组配的杂交种有41个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目前在生产上普遍的使用的衍生系有61个,组配利用的杂交种有72个已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建国以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5 个品种中有2 个品种含有478血缘,分别为掖单13号和郑单958。

  2008年9月,李登海在实验场里建起了三座玉米外形的雪花白玉石碑以激励自己,碑座上镌刻着三句话:“玉米高产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紧凑型玉米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超级玉米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三座碑、三句话、一个前提,那就为了国家,这就是李登海的信念和责任。

  如何将紧凑型玉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和创新我国玉米增长的生产力,是李登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考虑的问题。

  1984年,转干到市科委工作的李登海,响应党的“员要做改革开放的先锋”的号召,重新再回到农村搞改革。李登海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促经营,以经营养科研,自办科研所”。可是“创业艰难百战多”,开始创业的李登海领着五个光棍和五个小青年搞科研。搞育种没有地,李登海只好咬咬牙去求刚刚“农转非”没当几天“城里人”的老母亲把户口再办回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到亲戚家租地,给人家包肥料,包管理,帮人家搞玉米高产。没房子,李登海就自己盖,白天干了晚上干,一次不慎,一块木头从屋顶上落下来,砸到李登海的头上鲜血直流。为了加代育种,需要建温室,李登海自己动手挖了个地下室,有效面积仅53平米。

  科研经费就更不用提了,分文没有。而李登海的竞争对手、也是后来的合作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是4700万美元,李登海只能自筹资金2万元,然后靠销售种子筹款,这样艰苦而贫困的科研工作条件,在世界育种界也算是独一份。但李登海克服了种种困难,并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民办农业科学技术实体——莱州市玉米研究所。

  但是谁都没想到,就是李登海拉起来的这支“ 泥腿子”队伍,几经艰难困苦,几经奋斗拼搏,在与学历高、经费足、装备精良的国有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占了上风,李登海和他的创新团队的玉米新品种数量和产销量连年保持全国领先,是因为有不停地改进革新的种子和灵活的创新体制作保障。

  李登海将实行新品种经营与强化品牌战略并重,以品种、品牌、资产、商标为纽带,实施低成本扩张。1993年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1998年,组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组成立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4月18 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步入产业化发展和资本运作齐头并进的快车道。登海种业上市不仅是经营成功并获得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中国农民的胜利,“一个农民带着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长期资金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96年,世界最强最大的种业——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这是李登海 30年的超越目标和竞争对手,现在不远万里来找自己,李登海在合资的谈判中提出了 3个条件:“一是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方必需控股,二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种质资源,三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经过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谈判,2002年12 月,登海种业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资建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登海种业控股51% ,这是先锋在与其他合作者的合作过程中,唯一一次由他人控股的经历。

  今天的登海种业,已成为国家首批农业首个“创新型企业”,“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顶级规模、科研力量最强的玉米育种企业。

  在李登海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近40年中,有30多年的科研成果是没有品种权保护的,特别是在创建了民营科研单位以后,除承担的很少部分国家项目由国家财政支持外,95% 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登海种业自己投入的,先后累计投入了两亿多元科研费用,所创造的科研成果都无偿奉献给了国家和农民。原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视察李登海海南科研基地时说:“我很佩服你们,多年来自己拿钱搞科研,把科研成果贡献给国家。”

  李登海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就是要为农民造福,要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中华民族培育出争气的种子。前半生,农业部作了统计,我们的掖单、登海玉米种为农民、为国家创造了 1000个亿的效益;后半生,我还想用我的超级玉米再为农民、为国家创造1000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