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欧宝娱乐app官方网站

ob欧宝娱乐app官方网站

施甸县繁殖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12年“稻”路

发布日期:2023-11-18 10:27:27来源: ob欧宝娱乐app官方网站点击量:1]

  原标题:稻香飘四方不负“禾下梦”施甸县繁殖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12年“稻”路

  2010年,施甸县开始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到今年已经第12个年头。12年来,在国家政策、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支持下,施甸人民齐心协力,将一粒杂交水稻种子逐步做成了一个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产业,让一方稻田“长”出了中国饭碗。如今,在“水墨施甸”,乡愁不只是青山绿水,还是杂交水稻制种的千亩沃野。

  深秋时节,风中携带着些许凉意,轻轻拂过施甸水长乡的一片被绿色栅栏围起来的稻田。收割后的稻田寂静空旷,残留下的秸秆整齐划一,行列规矩,显得庄严肃穆。稻秸里还夹杂着淡淡的稻香,在空气中弥漫。不远处农舍的墙体上便是袁隆平院士置身稻田的油画,他的亲笔题词“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殖基地”赫然在上。

  这里是希望的田野,是隆平高科在施甸的繁殖基地,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多项科研成果皆出自于此。

  2009年,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程序和国家气象局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出,施甸县繁殖的成功率达83%,从而筛选出施甸是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最佳基地。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深入施甸县水长乡平场子村进行18.6亩两用核不育系繁殖验证,获得了亩产526公斤安全稳产、高产优质的优异科研成绩。2011年,进行小面积试验,以亩产743.8公斤创造了该领域亩产世界纪录。

  自2011年开始,隆平高科在施甸繁殖Y58S、深08S、隆科638S、广占63-2S、4001S、繁43S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3000多亩,所繁种子产量达每亩400至500公斤。

  2017年12月12日,袁隆平院士亲笔为施甸题词“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9年6月,施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2年来,施甸县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197个,面积2.4万亩,总产量856万公斤,平均单产达420公斤,每年提供全国两系杂交水稻母本用量的80%以上。从基本种植到科学研究,从粮食安全生产到科研贡献,真正的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即便有这样了不起的成绩,施甸水稻制种的潜力仍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根据近几年来施甸水稻亲繁的真实的情况及农业专家、科研人员的鉴定,施甸水长乡、由旺镇、仁和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气特征情况能够很好的满足1万多亩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大面积繁育所需条件。也就是说,1万多亩的两系杂交水稻母本不仅能保障全国2.6亿亩杂交水稻大田生产用种,还能造福更多地区的人民。

  “十四五”期间,施甸县计划建设两用核不育系繁育核心基地5000亩,年生产两用核不育系种子210万公斤,届时可满足140万亩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亿公斤,保障2.1亿亩大田生产用种,满足全国两系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95%。如今,这个目标近在咫尺,施甸县将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施甸坝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优点,年平均气温17.7℃,全年无霜期330天,年均降雨量97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274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0%。适中的光照、温度和雨量,保证了施甸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母本能在最佳节令播种和收割。4月秧苗栽插后,9月稻种就可以收割了。

  “与普通稻田中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稻谷不同,制种的稻谷略显青涩。这是因为要保证种子的活力,八成熟的时候就要进行收割。”施甸县仁和镇五楼社区一组的制种大户李正湘说。

  10月中旬,施甸县种植的制种水稻收割基本完成,像李正湘一样的制种大户把“战场”从田间地头搬到了仓库。

  在李正湘家里,记者看到诺大院子的三分之二都用来建了仓库和烘烤炉。仓库宽敞通风,一次可以存放上百袋水稻制种种子,能想象“颗粒归仓”时的场景有多么壮观。现在,仓库已空了大半,剩下的很快也要被合作的制种企业收走了。

  “我承包了140多亩耕地用于制种,平均产量4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10元的收购价计算,有15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李正湘已经连续5年种植两用核不育系水稻了,今年又是丰收年。除了李正湘家,施甸县种植两系杂交水稻的农户绝大多数都获得了丰收。

  “今年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的亩产好的有五六百公斤,差的也有三四百公斤,平均下来在450公斤左右。”施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段德明介绍,今年施甸县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近3000亩,预计向市场供应良种140万公斤左右,可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为推动制种产业规模化发展,施甸县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大户”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单位和湖南隆平种业公司、隆平高科等30多家企业到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种和亲本繁殖,带动种植农户800多户,其中种植大户27户,稳定从事制种生产,良种培养能力慢慢地加强。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亲本扩繁面积2.4万亩,繁殖种子856万公斤,有科研育种材料6万份。

  同时,在制种大县项目的支持下,施甸县通过水稻科研基地、制种基地、高标准稻田和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建起核心科研基地520亩,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以“稻+”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制种产业带动300多户各族群众增收740万元,还带动全县种植水稻1.6万亩,产值达3782万元。

  目前,施甸县以水稻良种产业为抓手,正大力推进全国最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一江两河热区经济带、东西两山冷凉山区经济带、施甸坝姚关坝田园观光经济带“一基地三大产业带”建设,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不同于普通水稻栽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环节多、要求高、管理精细。“从4月播种到9月收割,我们每天早晨8点下田,下午6点收工,紧盯每一株禾苗,确保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技术标准。”为了把种植技术推广下去,实现亩产值最大化,保证全国的用种,今年已经50岁的徐光和同事们每天都深入田野与稻农并肩作战。

  徐光是施甸县水长乡农科站的高级农艺师,2010年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育在施甸县落户后,他和同事便一年四季扎在试验田里,指导稻农种植水稻种子。风里来雨里去,转眼12个春秋,每年的中秋节他都是和同事、外来专家、技术员一起在单位过的。

  其实,不止中秋节徐光因工作的关系不能回家过节,一年365天几乎有300天他都是在田野里度过的。

  育苗初期,徐光和同事们需要指导农户采用秧盘式育苗,把秧龄控制在一个月左右,并按照这一个时间节点及时进行移栽。移栽结束,随即进入精细的管理环节,要进行2次施肥、6次喷药防病虫害,为保障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的纯度,中途还要进行6次左右的除杂这些环节都需要他们去田间地头亲自指导每一个农户,一天下来走的路就有几十公里。特别是除杂时,徐光和同事们在每块田里至少要走5遍,因每个稻株在不同生育期要看5遍以上,才能把不是同一品种的杂株找出来。收割期间,他们还要查看稻种收割得干净与否,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为了让收割完毕的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得到及时烘烤,保证稻种不变质、发芽。徐光利用废旧烤烟房的锅炉、风扇、智能控温器等设施,设计出简易种子烘烤箱,为农民解决了晒种难的问题,既降低了晒种劳动强度,还节约晒种成本100多万元。“我们在农户家里建了30多座烤炉,一次性可以烤30多万公斤种子。”徐光说。

  等到基地稻种全部收割入库,徐光和同事们与驻扎在施甸的30多家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人员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精选种子,11月底精选完毕后将带上每家每户的种子样品到海南进行纯度鉴定,纯度合格的种子明年5月份便可用于大田制种了。去年,施甸繁殖基地为隆平高科提供了40多万公斤种子,仅有600公斤左右的种子不达标,合格率达99.85%。

  从播种到秧苗管理、栽秧、大田施肥、打药、收割、烘烤,再到种子入库监管,徐光和同事们紧盯每一个农户、每一块稻田,严把每一个环节,用时间和汗水保障了施甸基地繁殖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施甸县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不仅重点培养了徐光等一批农技推广团队,还组建了一支16人的农民党员技术志愿服务队,为“稻母”保驾护航。

  “我们将沿着袁隆平院士的足迹,继续把施甸这块基地做强、做大、做好,为全国提供更多优质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在这片用知识和汗水灌溉的稻田里,“禾下乘凉梦”激励着更多像徐光这样的人躬耕于田野,不断探索施甸更宽广的“稻”路。

  时光不停,征途不止。一粒种子落户施甸、继而成长成业的故事还在继续

  近年来,施甸县按照打造“全国最大、全国一流的制种基地”目标定位,聚焦人才引进、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培育等重点环节,围绕“育繁推”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努力推进种业健康快速发展。

  水稻制种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玉米“引来”八方客,金博士、大天等10家企业入驻施甸进行玉米制种,制种5524亩,繁育14个品种。畜种选育各具特色,“保山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入选省级遗传资源保种场,培育出巴保、杜保猪、二元猪等品种; 发展“金丝黄羊”养殖示范户20户,存栏黄山羊杂交核心群1232只。施甸种业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奔赴农村农业不断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施甸是一片发展种业的热土。愿施甸的种子事业在农业现代化伟大征程上,不断奏响不愧时代的嘹亮强音。(宁玲杨 王志林)